配资论坛交流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娜娜 上海报道
8月16日,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,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东方证券主办、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战略支持的第三届21世纪“活力·ESG”创新论坛在上海隆重举办。
在全球商业逻辑被ESG重塑、企业长期价值与韧性以此衡量的当下,2025年作为中国“十四五”收官与“十五五”蓝图绘就的关键交汇点,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绿色转型攻坚之年。随着科学风险量化方法日益成熟,关注全球ESG治理格局的深刻变革变得尤为重要。
值此背景,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(ISSB)主席特别顾问、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北京办公室主任张政伟,在本次论坛中发表了题为《ESG全球大势与中国机遇:怎么看与怎么办》的精彩主旨演讲。作为制定全球ESG披露基准的核心机构,ISSB发布的IFRS S1、S2准则正重塑全球资本市场估值体系。
演讲伊始,张政伟便点明全球ESG面临的复杂处境。他提及,国际上ESG正遭遇某种“妖魔化”,部分企业刻意回避相关表述,“不是不谈碳,就怕上法院”的紧张氛围弥漫,更有甚者试图以行政手段推翻温室气体有害的科学认定(注:2025年7月,特朗普政府被曝计划推翻2009年确立的温室气体有害认定)。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国内ESG热度不减,“开会不谈碳,档次降一半”的氛围依然浓厚。
面对这“内外冰火两重天”的格局,张政伟抛出了核心诘问:ESG究竟是引领未来的真命题,还是华而不实的“白象工程”?它是否仅是“锦上添花”的闲时之举?
张政伟强调,这关乎企业本质,是检验其是否为“真实ESG主义者”的试金石。“若仅流于ESG形式主义,则应旗帜鲜明地反对。”
针对涌向ESG的质疑,张政伟用四大“不变”锚定ESG底层逻辑——气候持续变暖、极端灾害频发、科学共识深化、行动者赢得未来,并援引IPCC三十年间从“尚不明确”到“毋庸置疑”的结论演进,断言“装睡者终将被三重力量唤醒”。
更具战略意义的是,张政伟提出了中国ESG生态的“四变”,并由此发出突破传统理论桎梏的时代强音——“不执牛马执牛耳、不去吃瓜去吃劲、不办急件办基建。”
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(ISSB)主席特别顾问、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北京办公室主任张政伟,在第三届21世纪“活力·ESG”创新论坛中发表主旨演讲。
面对纷繁复杂的质疑与退缩,张政伟强调,全球四大不可逆转的“不变”趋势,构成ESG发展的底层逻辑与坚实根基。
一是气候变暖大势不变。
“气候变化是以千年为尺度的挑战,”张政伟判断,“温室效应不逆转,全球升温趋势就不会改变。大气中二氧化碳存量的清除需数百年,其引发的变暖效应也将持续数百年。影响更为深远的是海平面上升——由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驱动,其恢复过程更为漫长。”他强调,这决定了ESG绝非临时议题或可有可无的命题。
二是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趋势不变。
2024年,极端气象灾害已成为全球和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主体。
张政伟进一步阐明,全球变暖不仅意味着平均气温升高,更显著催化了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与强度。“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,造成最大经济损失的十大灾害中,绝大多数与气候变暖直接相关,近年国内频发的洪灾即是明证。”他总结道,“极端天气增加趋势不变,构成我们讨论ESG逻辑框架的刚性前提。”
三是科学共识深化大势不变。
张政伟表示,人类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共识是IPCC报告(IPCC,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,是评估与气候变化相关科学的国际机构)。他系统梳理了IPCC六次评估报告中就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影响的结论演进,从1990年的“尚不明确”,到2007年“极有可能”,再到2021年的“毋庸置疑”,得出“科学共识持续强化且方向不可逆”的结论。
他分析,这种深化直接推动了行动。“2007年第四次IPCC报告发布后,国际金融机构(如北欧养老金基金与世界银行)迅速响应,直接催生了2008年绿色债券的诞生。”
四是在乎者赢大势不变。
全球行动并未停滞。“在乎气候变化并付诸行动的国家与企业持续增加,”张政伟认为,其标志性进展是,占全球GDP及温室气体排放量约60%的36个司法管辖区,已决定采用或正在采取措施,在其法律或监管框架中引入ISSB准则,推动可持续信息披露的全球统一。
张政伟警示,“一个人可以在气候变化面前‘装睡’,但三只手终会不断拍醒他——‘天’(持续变暖)不答应、‘地’(频发灾害)不答应、‘人’(深化共识)不答应。”
在“不变”构成的全球ESG底层逻辑背景下,张政伟敏锐指出中国ESG生态正在经历关键“四变”。这不仅催生新动能,更迫切呼唤突破传统框架的理论创新。
“双碳”政策落地压力在变。“十五五”规划(2026-2030年)是2030年前“碳达峰”目标的最后冲刺期,“双碳”政策对企业落地的压力显著增强。“国家层面的‘碳双控’正加速构建一张立体压力网——地方碳考核、行业碳管控、企业碳管理、项目碳评价、产品碳足迹层层传导,环环相扣。”张政伟强调,压力正从宏观目标向微观主体全面渗透。
企业出海压力在变。 “欧盟‘绿色新政’方向未改,只是更注重‘先立后破’,步伐更稳但要求更实,”张政伟分析道,2026、2027年,欧盟电池DPP(产品数字护照)及钢铁、纺织业新规将陆续生效,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将直面更系统、更严苛的碳足迹追踪与合规要求。
竞争优势对比在变。据张政伟介绍,中国已在新能源产业链(如稀土全球供应占比92%)及基础工业(粗钢产量占全球53%)占据显著优势。 “过去谈气候我们压力山大,因为我们处于价值链中低端;如今手握核心产业优势,当仁不让应该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规则制定。”张政伟疾呼,“若被动等待他国制定规则,无异于放弃与产业实力相匹配的话语权!”
体制优势对比在变。在“反内卷”导向下,中国企业正将竞争焦点转向高质量发展。“新的方向就是‘卷低碳’,而‘卷低碳’的核心在于推动ESG信息透明化。”张政伟指出,中国超大市场规模、完整产业体系与持续强化的政策支持相结合,正为孕育创新气候解决方案提供得天独厚的土壤。
基于此,张政伟发出强烈呼吁,中国企业在ESG领域亟需内化规则、升维引领,实现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根本转变。
“ESG事业没有人能置身事外,所有的企业都不是‘吃瓜群众’。而且,ESG绝不能被当成临时、短期的工作去做,而应该作为企业长期的基本能力建设去做。”他表示。
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配资论坛交流
正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